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七月熱浪來襲,進入又濕又熱的「長夏」,小暑是為炎熱的開始,此時降雨增加,溫度逐漸升高,直至大暑到達極熱,因此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在小暑期間也進入了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2019年從7/12開始進入初伏,直到8/22末伏結束,這段時期的氣候特徵是高溫、低壓、潮濕、少風,使暑邪伏藏體內,傳統上有許多關於三伏天的習俗,都是古人依循天地變化而衍生出了生活智慧,北方有俗諺:「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古時候認為餃子又有元寶納福之意,藉由吃餃子可以祈福驅暑,事實上餃子、麵條、烙餅都是加工過的精緻麵食,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少油爽口,適合在因食慾不振而營養失衡的夏天,用來補充營養。
三伏天治冬病
炎炎夏日濕熱難熬,心頭火旺使人煩躁不安,中醫認為三伏天時期雖熱。也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依據春夏養陽的原則,針對冬天好發的疾病在夏季給予治療,提高自身體抵抗力,藉由溫補陽氣,活血通絡來達到未病先治的目的。
夏天汗洩耗損陽氣,又令人脾虛胃弱影響身體機能,因此伏天消暑有幾項禁忌需要注意:1. 最忌讓身體快速冷卻,從炎熱的戶外直接進入冷氣房,或是沖冷水澡降溫,抑或狂喝冰冷飲品,這些會使身體毛孔快速收縮,導致濕熱基於體內無法散發,而誘發疾病,並因溫度變化使血管快速收縮,導致心、肺、大腦受到刺激,容易產生胸悶、頭痛、暈眩等徵狀。2. 避免長時間待在戶外,或是進行劇烈運動,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的時段在烈日下活動,一定要做好防曬工作,遮陽帽、防曬霜、墨鏡等裝備,可以減少豔陽帶來的傷害。3. 減少冰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尤其現代人吹著空調大啖麻辣鍋、燒烤等,配上冷飲冰品,無疑增加脾胃負擔,重口味的雖可以增進食慾,也會使人上火,並容易引起腹痛、脹氣,不宜在盛夏裡過度食用。
關注許氏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許氏24節氣養生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