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酷冷去寒氣
小寒的來臨象徵著大部分的地區進入了寒冬時節,民間俗諺: 「小寒大寒,冷成一團。」從冬至過後天氣越發寒冷,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固有大寒小寒之分,但根據歷年的氣候紀錄,小寒 時溫度更低於大寒,而此時的寒暖,也是農業社會時期預測來年天候的指標,因此流傳許多關於天氣的諺語,例如: 「小寒無雨,大暑必旱。」,「小寒若是雲霧天,來春定是乾旱年」。
小寒的習俗
小寒的時節恰好會遇上臘月初八,民間在這一天有著吃「臘八粥」的習俗,以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再以葡萄乾,松子,紅糖點綴而成的一碗粥品,可驅寒強身,調理脾胃,民間也會用以祭祀祖先,分贈親友,以表祝福。
廣州人會在小寒的早上吃糯米飯,將糯米與香米以6:4的比例,再拌入臘肉、臘腸、青蔥炒熟,因為在中醫的理論中,糯米有補中益氣,達到驅寒的功效。
著名的南京菜飯正是老南京人在小寒這一天會食用的,將南京特產中最有名的板鴨,以及鹹肉片,矮腳黃青菜,與薑末、糯米拌炒。健胃暖脾,特別適合寒冷的冬天。
台灣人則是喜歡吃上一鍋熱騰騰羊肉爐,溫熱的羊肉和滋補的中藥材燉煮,驅趕走南方濕冷的寒氣。
小寒養生
小寒時節氣溫低寒,中醫認為寒氣為陰邪,人體應避免受到寒氣的侵損,因此起居上要注意保暖,以利血液流通,天寒時節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頸椎、關節疼痛,尤其頭部與足部最易受寒,冬日出門一定要做好保暖的工作,起居方面還是早睡晚起以養陽氣,10點左右休息,待日光升起後再起床,利於養肝補腎,以積蓄陽氣避免陰寒,睡前可用熱水泡足,並按摩腳心,白天多曬日光以及呼吸新鮮空氣,更要適當的鍛鍊身體,活絡筋骨,暢通血脈,才能提升自身的抗寒能力,太極拳、慢跑、瑜珈、晨運等,都是適合冬季的運動,但要注意避免流汗時受寒。
日常飲食中可多用屬性溫熱的食材來補益身體,辣椒、肉桂、花椒等香料是熱性食物,所以小寒是適宜吃麻辣火鍋的時節,而當季的溫性食物則有有糯米、韭菜、香菜、薺菜、蘆筍、芥菜、羊肉、海參、豬肝、南瓜、生姜、蔥、大蒜等,以及當令的水果,櫻桃、石榴、杏子、桃子,還有栗子、核桃仁、杏仁等。都是冬日食療溫補的首選。
關注許氏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許氏24節氣養生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