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豬肚湯

自古以來,人們就通過飲食的方式來養生,是一種具有獨特食療功效和特殊食物美味的膳食,也就是藥膳。為因應現代人因生活壓力大而造成健康不平衡的狀況,現代醫女杜丞中醫師特別依「24節 氣養生曆」設計不同的藥膳煲湯料,讓繁忙的現代人能依一年四季的自然節奏調養身心。並將各中藥材完整分類並調配成簡易組合藥膳袋,再搭配許氏正宗花旗参片一同燉煮,滋補作用加乘,讓美味的藥膳發揮最大的滋養調節作用。

本期小廚為大家介紹的藥膳是四神健脾胃藥膳。藥膳包包的主要食材分別有薏仁、山藥、茨實、茯苓及蓮子,並可隨個人喜愛加上排骨、瘦肉或豬肚一同燉煮,就是最好的去濕健脾食療湯方,常吃可健脾和胃、調整體質、排除濕氣,讓整個人都會覺得神清氣爽。四神湯裏的所有食材全都可以吃,只要在起鍋前灑上適量的當歸米酒,再加兩、三滴麻油提香,喝湯吃料,剛好可以取代一頓正餐,超級有飽足感,即使忍不住吃上兩、三碗都不用擔心會發胖喔!

Continue reading

花旗參台式雞捲

雞捲是很有名的台灣料理,是令人念念不忘的傳統好滋味。雞捲一般都用豬肉加魚漿做成,大家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雞捲裡面沒有雞肉還叫做雞捲呢?據說是因為台灣早年生活節儉,常把宴席的剩菜,切碎後以豆皮包捲炸過,再切塊來吃,成為一道菜餚,頗受好評,名為加捲,而加捲台語的讀音近似雞捲,慢慢就演變為今天我們吃的雞捲了!

Continue reading

花旗參土鳯梨酥

雞捲是很有名的台灣料理,是令人念念不忘的傳統好滋味。雞捲一般都用豬肉加魚漿做成,大家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雞捲裡面沒有雞肉還叫做雞捲呢?據說是因為台灣早年生活節儉,常把宴席的剩菜,切碎後以豆皮包捲炸過,再切塊來吃,成為一道菜餚,頗受好評,名為加捲,而加捲台語的讀音近似雞捲,慢慢就演變為今天我們吃的雞捲了!

小廚為大家介紹這款食材中加入了新鮮花旗參的特別版雞捲~

『花旗參台式雞捲』 成品外皮呈現金黃色澤,看起來香酥誘人,最特別的是將新鮮花旗參特殊香氣巧妙的融合入食材中,口口都吃得到豬肉的香、洋蔥及其他蔬菜的甜,營造出多層次飽滿的口感。吃時沾點甜辣醬或海山醬,搭配酸甜脆口的醃黃瓜,就是超級美味的雞捲嘍!

Continue reading

芒種 | 夏日清補 晚睡早起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宋·陸遊《時雨》

今天我們迎來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種。芒種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時節,麥黃梅熟,新谷既種,各地陸續進入仲夏,農民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晚睡早起 午睡補眠

從芒種到夏至,我們要順應夜短昼長的季節特征,別再教條地堅持早睡早起,加上氣候炎熱,很多人夜晚很難早入睡,不妨適當做個夜貓子。既然昼長,我們索性就晚一點睡,“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並通過午休恢復疲勞。當然,也千萬不要熬夜哦!

這一時節人體應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大自然旺盛的陽氣,利於氣血運行、振奮精神。但是夏季陽光照射強烈,要避開太陽直射註意防暑。

夏日炎炎 清補護胃

在飲食養生方面,芒種節氣宜多補充水分,應像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倡的一樣:“常宜輕清甜淡之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此外,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如豆制品、瓜果、蔬菜、奶制品。對於體質偏寒的人,可吃些溫性的水果,如芒果、李子、椰子、杏等;而體質偏熱的人,則可以吃些寒涼性的蔬果,如香蕉、梨、聖女果、桑葚等。而中性體質的人,則可選擇平性水果,如菠蘿、葡萄、檸檬等。此外還應少食鹹味和甜味食品,過鹹會使血壓升高,過甜則對血脂不好。

Summer Fruits and their Benefits | The Zone @ 91-3

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功能的食品。那麼,究竟有哪些食材適合在芒種時節吃呢?

1. “瓜族”類食物。瓜類蔬菜含水量豐富,如苦瓜、節瓜、青瓜、冬瓜、香瓜等,而且對人體血壓和血管都有好處。

2. 鴨肉。炎炎夏日,在保持葷素合理搭配的基礎上,夏季食用肉類的首選非鴨肉莫屬。鴨肉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溫不熱,清熱去火,根據中醫“熱者寒之”的原則,在容易上火的季節食用,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極強,凡是體內有濕熱、虛火過重的人都適合吃鴨肉。

3. 花旗參。酷暑盛夏,多汗會損耗人體陰津,傷陰則易生虛火,出現疲乏、倦怠、心煩意亂、舌紅尿赤等癥狀。花旗參性涼,補而不燥,能降火生津、去除煩倦。

4. 山藥、薏米。芒種節氣暑濕盛行,暑濕容易困脾礙胃,表現為肢體困重,倦怠嗜臥。因此飲食上要常吃山藥、薏米等益氣健脾的食物,並同時註意減酸增苦、調理胃氣。

芒種節氣食譜推薦:

秋葵佐芝麻人參醬 | 呵護心腦血管 助力腸胃健康

3

食材選購(點擊即可購買):

點擊圖片進入特賣專場

小滿 | 清淡飲食 吃苦嘗鮮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宋·歐陽修《五絕·小滿》

今年小滿是2020年5月20日。小滿遇上“520”,今天您對您愛的人說愛你了嗎?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6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小滿的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小滿節氣的到來往往預示著夏季的悶熱、潮濕的天氣即將來臨。從小滿節氣開始,我們要調整日常飲食起居,順應夏季陽消陰長的則律,早起晚睡,不貪睡但也要保證睡眠時間,以保持精力充沛。清淡飲食,適當補充營養,註意除濕和祛火。

適度運動 調適心情

小滿時風火相煸,人也易感到煩躁不安,此時要調適心情,註意保持心情舒暢,胸懷寬廣,以防情緒劇烈波動。此時,可多參與一些戶外活動,如書法、釣魚等怡養性情,同時也可在清晨參加體育鍛煉,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為宜,不宜做過於劇烈的運動,避免大汗淋漓,傷陰也傷陽。雖然目前美國各州都已逐漸開放,但也要註意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

清淡飲食 吃苦嘗鮮

飲食方面,進入小滿後,氣溫不斷升高,人們往往喜愛用冷飲消暑降溫,但冷飲過量會導致腹痛、腹瀉等病癥。此時進食生冷飲食易引起胃腸不適而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由於小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健全,老人臟腑機能逐漸衰退,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現此種情況。因此,飲食方面要註意避免過量進食生冷食物

另外,小滿後不但天氣炎熱,汗出較多,雨水也較多,飲食調養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為主,多吃粗糧

宜食“苦”以養心,益氣生津,例如苦菜、萵筍、花旗參、苦瓜等。常吃具有清利濕熱、養陰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胡蘿蔔、西紅柿、西瓜、山藥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當然也可配合藥膳進行調理。

小滿節氣食譜推薦:

干貝炒萵筍絲 | 增進食欲 平肝明目

新鮮參炒野米 | 養生美容 益氣清血

食材選購(點擊即可購買):

點擊圖片進入特賣專場

新鮮參炒野米

材料:

  • 野米 1 杯
  • 糙米 1 杯
  • 新鮮參 2 oz(56g)
  • 青、紅、黃椒各半個

調味料:

  • 沙拉油1/4杯
  • 蒜頭四片
  • 胡椒、糖、鹽少許

烹飪小技巧:

  • 青、紅、黃椒最後再放入拌炒,才不會太熟而影響口感
  • 可用火腿、雞蛋、玉米、紅蘿蔔、豌豆等材料代替甜椒

蠔油海參煲

料:

  • 海參 6 條
  • 肉片 4 兩
  • 青江菜 6 株
  • 鮮香菇 (大朵) 6 朵
  • 腰果 1/3 杯
  • 蔥 2 支
  • 蒜瓣 3 粒

調味料:

  • 蠔油3大匙
  • 糖1/2杯
  • 高湯2杯
  • 香油1大匙

海參選購

明日驚蟄 | 潤春躁 健脾胃 

「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 晉·陶淵明《擬古·仲春遘時雨》

驚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春雷響,萬物長」,陣陣春雷奏出春之交響,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叫醒春天的所有感覺。

驚蟄過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正是陰陽交替、冷熱轉換的時期,也是細菌病毒開始活躍的季節。清潔居家環境,掃除角落灰塵和舊雜物,有助於防止塵蟎、昆蟲孳生,保持住家通風乾燥,可以減少病菌的傳播。

隨著春天陽氣生發,人體此時運行肝陽之氣,宜根據自然規律和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起居、情緒、運動及飲食調養,增強機體免疫力。天氣回暖後,人們容易感覺到疲倦,也是俗稱的「春困」,早睡早起維持充足的睡眠之外,起床之後用溫水洗漱,也有助提神醒腦,解除春困。另外,要註意調節情緒,保持心氣平和,不妄動肝火,否則易致肝氣升騰太過。趁著春光明媚,到空氣清新的戶外健行,多曬太陽進行日光浴,可以養人體之陽氣。伸展肌肉與關節,或是拍打全身促進血液活絡,讓身體漸漸從冬寒中恢復。

Continue reading

許氏24節氣養生 雨水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東風解凍,散而為雨。潤物無聲,大地清朗。

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春風吹化了冰雪,水氣蒸騰為雨水,細細潤澤大地萬物。雨水乃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

雨水節氣反映了降水的情況,從這天起,天氣回暖,降雪減少,而雨量會逐漸增多,所有草木農作都在水份的滋養中甦醒,因此在農業社會中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春耕時得到充足的雨水,便能有一整年的豐收。

祛濕護脾,調養肝肺

然而,隨著雨水的增多,濕氣加重,降雨時使氣溫驟降,溫差變化加劇,這一時期也是咳嗽感冒等流行疾病的多發期。所以一定要嚴防「倒春寒」,加強祛濕護脾、調養肝肺,添衣保暖,增強自身免疫力。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