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捲是很有名的台灣料理,是令人念念不忘的傳統好滋味。雞捲一般都用豬肉加魚漿做成,大家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雞捲裡面沒有雞肉還叫做雞捲呢?據說是因為台灣早年生活節儉,常把宴席的剩菜,切碎後以豆皮包捲炸過,再切塊來吃,成為一道菜餚,頗受好評,名為加捲,而加捲台語的讀音近似雞捲,慢慢就演變為今天我們吃的雞捲了!
Continue readingCategory Archives: 24節氣養生
小暑 | 初伏至 盛夏始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唐·白居易《消暑》
隨著小暑節氣的到來,盛夏模式正式開啟。“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句諺語概括了小暑的節氣特點。俗話說,“熱在三伏”,一般我們會在小暑節氣進入“頭伏”。
今年的三伏天長達40天。2020年7月16日至7月25日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為中伏,8月15日至8月24日為末伏。這段時期的氣候特徵是高溫、低壓、潮濕、少風,需註意防暑降溫。炎炎夏日,也容易水液丟失過多而損傷脾胃,出現口渴、食欲下降、腹瀉等不適,因此如何做好避暑及補水在這個季節尤為重要。
小暑時節炎熱高溫,常常容易中暑。預防中暑首先是防寒。夏日避暑切勿過度貪涼,不要在樹蔭底、屋檐下、過道裏乘涼時間過長,空調房間溫度不宜過低,睡眠時不要讓電扇或空調風口對人直吹,也不要大量飲進冷開水或冰鎮飲料,以免寒邪直中。

驕陽普照,地熱蒸騰,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養生也宜側重於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此時,要註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還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
小暑節氣食譜推薦:
參片竹筍排骨湯 | 清熱消暑 補中益氣

清涼一夏 消暑必備(點擊即可購買):
許氏美國館雙囍日,七月加碼!使用促銷碼 SUPER11 即可享美國館全館11% OFF,使用禮品碼 JULY11,即可享受人工花旗參產品折後滿百立減$11。限時優惠即日起至7月13日止。點擊此處進入美國館
許氏南京館夏日繽紛購火熱進行中,使用促銷碼 NJ20 即可享受全館滿 $150立減 $20,由中國南京發貨,免除清關流程,順豐直送到家。想給遠在中國的親友送上自己心意的朋友們不要錯過哦!限時優惠即日起至7月13日截止。點擊此處進入南京館


夏至 | 時逢端午 感恩父愛
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閑伴兒嬉。
——宋·範成大《夏至》
周末就是夏至了。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而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今年的夏至,正好趕上父親節,不要忘了為父親送上一份感謝和祝福哦!

夏至之後,正式開啟“暑熱”模式,人體出汗增多,脾胃虛弱,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公眾要做好防暑降溫準備,及時補水,同時註意調節心緒,適當鍛煉身體。民間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補”等習俗。夏至期間飲食可以清暑熱、促進食欲為主。可多吃水果、瓜菜。這一時期也是陰氣初生之時,因此在避暑之外,也要避寒涼。“貪涼飲冷”是夏日消暑的大忌,需註意避免洗冷水澡、少吃冰品冷飲、不要風扇直吹等。
酷暑時裡,氣候炎熱,時晴時雨,濕熱交替,體質較差及脾胃虛弱的人易患「疰夏」,又被稱做「夏熱綜合症」,從芒種到小暑為高峰期,尤其好發在婦女、孩童、老人身上,會感到口乾舌燥、暈眩噁心,頭痛腹瀉等症狀,加以長期處於密閉的空調房中,暑濕無法排出體內,導致症狀加劇。建議除了避免在烈日下活動之外,早晨及下午過後以開窗通風代替空調,多食山藥粥及洋參湯來幫助養胃益氣,烹調上以涼拌、清炒、蒸燉的方式,使食材保持味鮮清爽,改善因食慾不振而使營養失調的狀態。
夏至節氣食譜推薦:
花旗參清涼補 | 補脾祛濕 滋陰潤肺

食材選購(點擊即可購買):
許氏美國館父親節“爸”氣滿減,使用促銷碼FD8即可享滿$88減$8,使用促銷碼FD20即可享滿$188減$20。限時優惠至6月21日止。點擊此處進入美國館
許氏南京館“618″大促火熱進行中,使用促銷碼NJ15即可享受全館15% OFF,由中國南京發貨,免除清關流程,順豐直送到家。端午將至,想給遠在中國的父母親送上自己心意的朋友們不要錯過哦!限時優惠即日起至6月22日截止。點擊此處進入南京館
微信掃碼添加許氏官方小助手,加入官方客服微信社群,獲得一手資訊和獨家福利

芒種 | 夏日清補 晚睡早起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宋·陸遊《時雨》
今天我們迎來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種。芒種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時節,麥黃梅熟,新谷既種,各地陸續進入仲夏,農民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晚睡早起 午睡補眠
從芒種到夏至,我們要順應夜短昼長的季節特征,別再教條地堅持早睡早起,加上氣候炎熱,很多人夜晚很難早入睡,不妨適當做個夜貓子。既然昼長,我們索性就晚一點睡,“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並通過午休恢復疲勞。當然,也千萬不要熬夜哦!
這一時節人體應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大自然旺盛的陽氣,利於氣血運行、振奮精神。但是夏季陽光照射強烈,要避開太陽直射註意防暑。

夏日炎炎 清補護胃
在飲食養生方面,芒種節氣宜多補充水分,應像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倡的一樣:“常宜輕清甜淡之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此外,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如豆制品、瓜果、蔬菜、奶制品。對於體質偏寒的人,可吃些溫性的水果,如芒果、李子、椰子、杏等;而體質偏熱的人,則可以吃些寒涼性的蔬果,如香蕉、梨、聖女果、桑葚等。而中性體質的人,則可選擇平性水果,如菠蘿、葡萄、檸檬等。此外還應少食鹹味和甜味食品,過鹹會使血壓升高,過甜則對血脂不好。

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功能的食品。那麼,究竟有哪些食材適合在芒種時節吃呢?
1. “瓜族”類食物。瓜類蔬菜含水量豐富,如苦瓜、節瓜、青瓜、冬瓜、香瓜等,而且對人體血壓和血管都有好處。
2. 鴨肉。炎炎夏日,在保持葷素合理搭配的基礎上,夏季食用肉類的首選非鴨肉莫屬。鴨肉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溫不熱,清熱去火,根據中醫“熱者寒之”的原則,在容易上火的季節食用,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極強,凡是體內有濕熱、虛火過重的人都適合吃鴨肉。
3. 花旗參。酷暑盛夏,多汗會損耗人體陰津,傷陰則易生虛火,出現疲乏、倦怠、心煩意亂、舌紅尿赤等癥狀。花旗參性涼,補而不燥,能降火生津、去除煩倦。
4. 山藥、薏米。芒種節氣暑濕盛行,暑濕容易困脾礙胃,表現為肢體困重,倦怠嗜臥。因此飲食上要常吃山藥、薏米等益氣健脾的食物,並同時註意減酸增苦、調理胃氣。
芒種節氣食譜推薦:
秋葵佐芝麻人參醬 | 呵護心腦血管 助力腸胃健康

食材選購(點擊即可購買):
小滿 | 清淡飲食 吃苦嘗鮮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宋·歐陽修《五絕·小滿》
今年小滿是2020年5月20日。小滿遇上“520”,今天您對您愛的人說愛你了嗎?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6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小滿的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小滿節氣的到來往往預示著夏季的悶熱、潮濕的天氣即將來臨。從小滿節氣開始,我們要調整日常飲食起居,順應夏季陽消陰長的則律,早起晚睡,不貪睡但也要保證睡眠時間,以保持精力充沛。清淡飲食,適當補充營養,註意除濕和祛火。
適度運動 調適心情
小滿時風火相煸,人也易感到煩躁不安,此時要調適心情,註意保持心情舒暢,胸懷寬廣,以防情緒劇烈波動。此時,可多參與一些戶外活動,如書法、釣魚等怡養性情,同時也可在清晨參加體育鍛煉,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為宜,不宜做過於劇烈的運動,避免大汗淋漓,傷陰也傷陽。雖然目前美國各州都已逐漸開放,但也要註意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

清淡飲食 吃苦嘗鮮
飲食方面,進入小滿後,氣溫不斷升高,人們往往喜愛用冷飲消暑降溫,但冷飲過量會導致腹痛、腹瀉等病癥。此時進食生冷飲食易引起胃腸不適而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由於小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健全,老人臟腑機能逐漸衰退,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現此種情況。因此,飲食方面要註意避免過量進食生冷食物。
另外,小滿後不但天氣炎熱,汗出較多,雨水也較多,飲食調養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為主,多吃粗糧。
宜食“苦”以養心,益氣生津,例如苦菜、萵筍、花旗參、苦瓜等。常吃具有清利濕熱、養陰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胡蘿蔔、西紅柿、西瓜、山藥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當然也可配合藥膳進行調理。
小滿節氣食譜推薦:
干貝炒萵筍絲 | 增進食欲 平肝明目
新鮮參炒野米 | 養生美容 益氣清血
食材選購(點擊即可購買):

今日立夏 | 靜心養心 健脾養胃
「立夏天方霽,閒情喜暫舒。樹深添雨潤,溪落見人疏。」
——明 · 張宇初《喜晴》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立夏之時,北鬥星的鬥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曆書》有云:“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之后,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了生长旺季,茁壯成長。
古人迎夏
商朝時,在立夏這天,天子會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大家一起到郊外去迎候夏天的到來。《禮記·月令》中說:“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返,行賞、封諸侯,慶賜逐行,無不歡悅。”漢代沿承此俗,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

明代始有“嘗新風俗”,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清代還有饋贈禮品的說法。關於這種說法在清代《帝京歲時紀勝》就有記載,書中說“立夏取平時曝曬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以上均可看出古人們把立夏看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夏日“養心”,清淡飲食
從立夏開始,夏天的腳步漸漸走近。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夏日的高氣溫容易加劇人們的緊張心理,導致情緒煩躁不安,心火過旺。因此,從養生的角度看,立夏後,人們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註意“養心”。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隨著天氣逐漸轉熱,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食用新鮮花旗參,養胃生津,清熱補氣。總之,立夏之季要養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乾”的境界。
立夏養生食譜推薦
涼拌蘆筍鮮參絲 | 養胃生津,清熱瀉火

食材選購(點擊即可購買):
穀雨 | 祛濕利水 養肝健脾
「春山穀雨前,並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
——唐·齊己《謝中上人寄茶》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今年的穀雨自2020年4月19日起至2020年5月4日止。穀雨將“穀”和“雨”聯系在一起,蘊含著“雨生百穀”之意。穀雨時節,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有助於穀類作物茁壯成長。所以農諺說「穀雨前後,種瓜種豆」——播種的時候到了。
穀雨品茶 祈求健康
穀雨也是采茶的時節,民間諺雲“穀雨穀雨,采茶對雨”。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采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谷雨時采摘的茶細嫩清香,味道最佳,故穀雨品新茶,相沿成習。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所以南方有穀雨摘茶習俗,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麽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以祈求健康。

養肝健脾 祛濕利水
穀雨節氣前後,降雨增多,濕氣也明顯增加。適逢春夏交替氣溫回升,專家提醒,此時的養生要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使人體內部的生理環境和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各臟腑功能的正常。做好穀雨養生對順利過渡到夏季有重要意義。
要留心體內的「濕熱」無法化散,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幫助清除體內濕熱,例如薏仁、赤小豆、陳皮、山藥等,還有食用蘿蔔、鴨肉、綠豆等涼性食物來清熱降火。同時,柳絮飛百花放,空氣中的懸浮物增多,是花粉症和鼻炎的高峰期,適量溫和的運動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還有當季新鮮的香椿和韭菜,不僅鮮嫩美味,更有助於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穀雨為暮春,進入春天的尾聲,肝臟和脾臟運行旺盛,最有利於營養吸收,民間有道養肝的「穀雨湯」,以枸杞葉和枸杞、生薑、豬肝來煲湯,有助於清肝明目。同時春天容易腎水不足,使人感到疲倦困乏,可以按摩十指指尖,刺激穴道幫助提神醒腦,還有多食用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緩解情緒和壓力,例如:黑芝麻、瘦肉、豆類、麥類等。
穀雨養生食譜推薦:
花旗參銀耳燉雪蛤 | 祛濕利水,疏肝健脾,潤肺養陰,提高機體免疫力

食材選購(點擊即可購買):

即日起至4月23日,許氏美國館全網抗疫大回饋!超低$50免郵門檻,訂單滿$79即送一罐價值$39的超人氣花旗參片!

清明 | 春風漸暖 柔肝養肺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 唐·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周六,2020年4月4日,農歷三月十二,清明。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農歷書曰:「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潔顯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齊,故名也。」
清明時節,草木萌動,春風和煦,既是祭祀先祖的重要日子,往往也是踏青郊遊、頤養身心的好時候。然而,今年受到新冠疫情(COVID-19)的影響,特殊時期,大家一定要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出門戴好眼鏡和口罩,做好必要的防護措施。
據美國CDC數據顯示,目前美國確診病例已攀升至21萬(截止4月2日),但我們也無需太過恐慌。一方面是,政府及廣大民眾已經開始重視疫情。日前,洛杉磯市長埃瑞克·賈西已建議全體市民佩戴口罩,而據 ABC 7 News 報道,本周早些時候德州南部某市也通過了5歲以上居民外出必須佩戴口罩的新規。另一方面,近期美國在快速病毒檢測和特效藥研究方面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相信勝利曙光就在不遠處。
柔肝養肺 頤養身心
雖然天氣漸暖,但氣溫波動依然較大,早晚仍然較涼。要注意添衣保暖和飲食衛生,勞逸結合,妄不可過於勞累。遇事不宜大喜大悲,要做到心胸開朗,心境平和,暢達情志。
清明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萬物生長此時,吐故納新,陽氣在人體內上升流動,肝氣也隨著春天益發旺盛。
在中醫看來,清明時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養生時機。清明養生,重點在調息吐納增進陽氣,肝的機能保養好,人體內的氣自然會運行順暢,達到氣血平衡,使五臟六腑保持健康。此時節飲食應以清補為主,宜多食當季蔬果以養肝潤肺,如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益肺;薺菜益肝中和。此外,清明多雨溼氣重,可藉由白菜、蘿蔔、芋頭,地瓜等食物來達到健胃祛溼,幫助消化。
Continue reading今日春分 | 仲春之月 暖春戰“疫”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
— 宋·歐陽修《踏莎行·雨霽風光》
春分這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古時又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過後,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繼續北移,北極附近開始為期 6 個月的極晝,南極附近開始為期 6 個月的極夜,範圍逐漸往外擴大。在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春分是他們傳統意義上的新年。由於春回大地,春分往往是個喜慶的日子。不過今年,新冠病毒(COVID-19) 卻為其多帶來了一縷愁雲。据CNN报道,包括英國巨石陣和墨西哥瑪雅遺址在内等多地均已取消了今年的春分慶祝活動。
春分養生 陰陽平衡
現下北美地區新型冠狀病毒(COVID -19)疫情嚴峻,很多學校和公司都改為遠程授課与辦公,那麽如何在家通過飲食好好調節免疫、調理身體呢?
Continue reading明日驚蟄 | 潤春躁 健脾胃
「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 晉·陶淵明《擬古·仲春遘時雨》
驚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春雷響,萬物長」,陣陣春雷奏出春之交響,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叫醒春天的所有感覺。
驚蟄過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正是陰陽交替、冷熱轉換的時期,也是細菌病毒開始活躍的季節。清潔居家環境,掃除角落灰塵和舊雜物,有助於防止塵蟎、昆蟲孳生,保持住家通風乾燥,可以減少病菌的傳播。

隨著春天陽氣生發,人體此時運行肝陽之氣,宜根據自然規律和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起居、情緒、運動及飲食調養,增強機體免疫力。天氣回暖後,人們容易感覺到疲倦,也是俗稱的「春困」,早睡早起維持充足的睡眠之外,起床之後用溫水洗漱,也有助提神醒腦,解除春困。另外,要註意調節情緒,保持心氣平和,不妄動肝火,否則易致肝氣升騰太過。趁著春光明媚,到空氣清新的戶外健行,多曬太陽進行日光浴,可以養人體之陽氣。伸展肌肉與關節,或是拍打全身促進血液活絡,讓身體漸漸從冬寒中恢復。
Continue reading